江西省生态学会
“藕遇白鹤”学术沙龙的议题延续与创新
江西省生态学会专业号 | 2025-4-6

“藕遇白鹤”学术沙龙的议题延续与创新

1议题延续性

核心目标延续

江西省生态学会主持召开的两届 “藕遇白鹤”学术沙龙(首届:2017年12月9日,第二届:2025年3月8日),均以鄱阳湖白鹤保护为核心,探索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平衡路径,聚焦“藕田改造—白鹤栖息”的基础模式‌。

延续对“候鸟食堂”生态价值的关注,强调藕田作为白鹤觅食地的关键作用‌。

多方协作机制

首届由江西省生态学会主导联合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,第二届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,但保留了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协同框架‌。

生态修复实践

两届均推动藕田改造项目,首届完成1000余亩“候鸟食堂”建设,第二届提出升级该模式以修复白鹤天然湿地栖息地‌。

2议题创新性

研究维度拓展

从单一藕田到复合模式‌:第二届新增“稻-鹤”模式(“田园鹤谷”),探讨农田生态与白鹤保护的多元结合,深化对白鹤依赖农田的机理研究‌。

从栖息地保护到系统性治理‌:新增“鸟线冲突”(电力设施与鸟类活动矛盾)、“人鸟冲突”等现实议题,提出电网生态学、智慧监测预警等跨学科解决方案‌。

科技手段创新

第二届引入卫星追踪鸟类活动规律、智慧监测鸟撞风险等技术,推动数据驱动的保护决策。

提出研发电力线警示装置、优化农田管理方式等实用工具,强化科技赋能生态保护‌。

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

第二届首次引入国际组织(如国际鹤类基金会ICF、保护国际基金会CI)参与,提升议题的全球视野‌。

倡导公众科普教育和志愿者行动,如推动“护鸟小志愿者”项目,形成社会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。

政策与实践结合

第二届将《湿地保护法》《野生动物保护法》等法规融入议题,探讨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优化,推动法治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。

总之,两届沙龙在保护白鹤的核心目标上高度延续,但第二届通过‌议题多元化‌(新增“稻-鹤”模式、电网生态学)、‌技术升级‌(智慧监测、卫星追踪)和‌治理体系扩展‌(国际合作、公众参与),实现了从单一栖息地修复向系统性生态治理的跨越,标志着鄱阳湖生态保护从“模式探索”迈向“科技驱动、多方协同”的新阶段。

(编辑/生态零距离)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